科研兴校 更多>>
学生园地 更多>>

弘扬传统文化 塑造良好修为

日期:2016-06-06 13:16 点击数:15802 

主讲人:陈霖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在这个明媚的清晨,和一群意气风发的少年,谈论文化这个雅致的话题,真是一大幸事。我拿到的题目是“弘扬传统文化,塑造良好修为”,那我们就从即将到来的端午节说起吧。

分享一则短信:一粒粒糯米,粘稠着我的思念;一颗颗红枣,点缀着日子的红艳;一片片粽叶,贴上了幸福的标签;一圈圈丝线,缠绕着美好心愿;一个个粽子,包裹着幸福万千;一口口品尝着,生活的香甜。祝你粽子节快乐!无独有偶,中秋节的时候我收到的短信是月饼节快乐,元宵节收到的短信是汤圆节快乐。节假日走上街头永远是熙熙攘攘的购物人群。我们成功地把所有传统佳节变成了吃货节和购物节。当上巳日不再有流觞曲水的雅致;当端午不再缅怀为国忧民的屈原,不再感受到楚地人们怀念屈原泪水的温度;当中秋不再赏三秋桂子,一轮明月;当元宵不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美好,我们怎能不无聊呢?

当我们不再“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当我们认为苏武是犯贱、文天祥是呆子、柳时镇大尉一根筋;缺乏信念的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人性关怀的厚度,沉湎于眼前的苟且,怎能不空虚寂寞冷呢?

中国传统文化受西方文化冲击程度之烈为亘古未有。年轻一代正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我们培养了一批无根的孩子,如果一个人缺失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就不能明智地了解自己的过去和审视眼前的处境,就很有可能缺乏社会责任感。

198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会巴黎时这样说道:“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多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弘扬传统文化迫在眉睫,这是不争的事实。

提到传统文化,人们就会想到“仁、义、礼、智、信”的做人教养;提到传统文化,人们还会想到“天人合一”的哲学观;提到传统文化,人们还会想到十分成熟的、准确、丰富而优美的熟语;提到传统文化,人们还会想到风、骚、赋、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提到传统文化,人们还会想到辉煌灿烂的古代科技;提到传统文化,人们还会想到圣贤君子,以他们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典籍传承着仁、智、勇兼以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崇高道德标准。如:天下为公的理念,积极入世的态度,位卑不敢忘忧国的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无为无不为的人生智慧,内圣外王的人格修养,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行为能力,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处世原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荣辱不惊杀身成仁的正气……

正是这些悠久的文化历史—汉字的奥秘、工艺的精彩、艺术的辉煌,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正是孔子这个真诚而又执着的“圣人,手执“仁政”的大旗,呼唤着他的神圣的理想,呼唤着正义和他所崇尚的道德,铸就了我们民族的魂魄;正是这些代代相传的为人之道,在中华文明史上哺育了无数民族英雄和仁人志士,使他们为民族进步和国家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毫无疑问,这些都是我们的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我们的先人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是我们民族不朽的脊梁,是值得我们自豪的精神资源。我们理应把它输入我们的血液中,融入我们的生命中。将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转化为我们深厚的人文底蕴,难解的民族情结。

可是传统文化怎样才能融入我们的生命,塑造我们的修为呢?

曾有一位同学在随笔里表达了自己的困惑,从小被母亲和学校要求背弟子规,却不知道意义何在,难道真的要像二十四孝里的孝子一样去尝父母粪便,埋掉自己的孩子来奉养母亲?

传统文化出于政治目的,并非所有都能作为我们的行事原则,加之时代变迁,制度改变,思潮更新,许多内容已不合时宜。如何继承传统文化,来指导我们修为,鲁迅先生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出了很好的回答。

忠君或许已不合时宜,但爱国是一个民族的底色和永恒的亮色,“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让人肃然起敬;“卧冰求鲤”“尝粪忧心”“埋儿奉母”或许违背人性,但孝顺父母、尊敬师长是永恒的处事原则,因为他们用伟大凝结了我们的血肉,塑造了我们的灵魂;尾生抱柱或许过于愚蠢,但诚实守信、坦诚直率是我们立世之根本;学而优则仕或许太过狭隘,成功的道路有千万种,但有志于学,努力实现自我价值,追求人生理想“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坚持亘古不变;头悬梁锥刺股或许过于残酷,但拼搏奋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永不磨灭;

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喧哗浮躁的时代,我们面临着太多的诱惑。但是,不管生活怎样地热闹,一个纯净的心灵世界,一种对书香气息的天然热爱,一种向善向上的正向成长,一种用传统文化塑造的行为模式,都是一个生命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要素。

但愿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你们,可以在各种世界潮流文化的交汇冲击中站稳脚跟,用自己的思想和修为,诠释传统文化的生机和活力。愿我们的鲁能校园,处处都是好风景。










  重庆市巴蜀中学校  办公室电话:023-63002371  招生咨询电话:023-63002629  学校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北区路51号  邮编:400013
版权所有 巴蜀中学 渝ICP备11004221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