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程创新基地
科研兴校 更多>>
学生园地 更多>>

重庆市巴蜀中学高2018届“五力”优秀作文选(十三)

日期:2018-03-12 16:45 点击数:37104 

附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日,山东青岛出台了一部中小学校管理办法,其中规定中小学校有权对影响教育学教学秩序的学生进行“适当惩戒”。目前,包括美国、英国、韩国、新加坡等在内的很多国家法律明确赋予教师惩戒权。例如,美国约有20各州允许老师惩戒学生,仅2007年一年就有22.3万中小学生被依法惩戒。英国在2006年颁布的《教育与笃学法》也明确赋予教师惩戒学生的权力,包括允许打手心等。国家法令是否该赋予教师对学生的惩戒权迅速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讨论,赞同者有之,反对者有之。

对此,你有何感想或评论?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思考。

惩戒是为了更好教育(58分)

重庆市巴蜀中学高2018届文科清北班 张中伟

山东青岛近日出台一部中小学管理法,其中明确赋予了教师惩戒学生的权力。此举迅速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其实,有关孩子教育问题的话题层出不穷,之前也有“羊爸虎妈”之类的争论。诚然如反对者们所言,孩子脆弱的心灵禁受不住戒尺的无情鞭打。但是,古人云:“玉不琢,不成器。”我们若是想让年幼贪玩的孩子成为一个安静阅读、刻苦勤奋的好少年,光有糖果怕是不够,“胡萝卜加大捧”才是最佳选择。

因此,我支持青岛市做法。惩戒学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

《礼记》上说:“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教师的职责绝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教会做人。每个孩子在垂髫之际都还只是一张白纸。他们不懂规则,他们不知对错,他们辨不明善恶,他们分不清黑白。他们总是会出于本能地占有资源,但有时又会慷慨地与陌生人分享一切。小善要加以赞赏才会变为大善,小恶要适时惩处才能避免成为大恶。适当的“切肤之痛”可以让孩子远离歧途,摒弃陋习,避免孩子成为人人闻之色变的“熊孩子”。

中国自古就有“黄金棍下出孝子”的俗语。暂且先不论此种说法的真实性,从辩证法的角度看,万事皆有两面,此种做法也必然有其合理性。在这个独生子女支配的时代,孩子的地位被拔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前些时候,某小学教师因作风强悍,经常体罚未完成作业学生而受到家长控告,称其虐待学生,而该教师体罚方式仅是打手心罚站而已。我们不禁要问:老师究竟以何种方式体罚学生才算合适?青岛出台的这部《管理法》在法律层面规定了教师应有的权利,从而也就避免了类似闹剧的发生。

《法句经》中说:“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凡罪充满,从小积成。”在这个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互联网虽然带来了诸多便捷却也带来了污染与诱惑。而中小学生三观发展不完善,自我克制力低,极易被带入歧途。例如近年来大火的一款手游《王者荣耀》更是成了小学生们的“梦幻天堂”。吃饭玩、读书玩、做数学玩、开黑玩……各种形式层出不穷。面对这种情形,家长老师都是心急如焚。此时,教师就应该拿出应有的威严,摆出应有的严肃,亮出应有的戒尺,用火辣辣的疼痛唤醒小学生内心的恐惧,让他们远离游戏,远离任性。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与其让自由的荆棘疯狂蔓延,倒不如用刀和火犁出一片田。花朵需要修剪,玉石需要打磨,汪洋大海中的孩子更需要我们的引导。【类比(或比喻)论证】我要为山东青岛的这部法案点赞,因为适当惩戒,才能更好地教化人格,催熟成长。

适当惩戒乃教育所需(57分)

重庆市巴蜀中学高2018届文科清北班 韩美琳

没有经过驯养的马是倔强的。                                                           ——犹太格言

近日,山东青岛明确赋予教师惩戒权的行为移入舆情的聚光灯下,引发网友热议。各方对此莫衷一是。

《辞海》曰:“惩治之过,警戒将来。”诚然,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学生渴望被肯定的心理无可厚非,但缺乏惩戒的机制体制绝不是教育的永久标配。因此我认为适当惩戒有章可依,应予以支持。

卢梭有言:“儿童第一步走向邪恶,大抵是由于他那善良大抵本性被人引入歧途的缘故。”正是由于学生具有不成熟的认知特点,才决定了惩戒教育的必要性。正如孟子曾发出“教亦多术也”的感慨,教育方式也并不唯一。激励教育与惩戒教育如同磁石的两极,本就是完整教育应有的要素。一味注重前者,非但不能使学生真正自立自强,反倒成为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温柔杀手”,使之难以抵挡复杂社会的风雨洗礼。因此青岛赋予教师惩戒权的做法无疑是当今素质教育下的破冰之行,输血之举。

“神对人说:‘我医治你所以伤害你,爱你所以惩罚你。’”《飞鸟集》写道。实践证明,温情并不能感化一切,惩戒也是一种另类的爱。惩戒教育的实质在于防微杜渐,惩前毖后,通过“惩”以达到“戒”,让担责意识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壮骨剂”。正如古有楚文王受刑改过发奋图强以拓疆土的警示,赏罚分明向来是治军良策。社会尚且有法律保障人民合法权益,教育又怎能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以约束学生?在中国人谈“罚”色变的今天,青岛正视惩戒教育的态度是对当下社会把脉开方,在时代转捩点做出的适当调整,值得肯定。

如此观之,“适当惩戒”的确对教育的造血功能具有启发式意义,但也应明确实施细则,使之不滑入变相体罚的深渊。万事万物均有度,关键是选择适度的教育方式。从教育者的角度来说,应针对学生不同的情况作深层次分析,找到学生犯错的原因,从对学生负责、对学生有利的方面设计惩戒教育,力求达到对学生错误的有效矫正和对学生的真正促进。

都说大爱无声,可我要说,惩戒教育也是一种掷地有声的爱。教育工作者应以人为本,不偏袒、不放任,将“适度惩戒”作为与学生之间同频共振的杠杆,那么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图景也就能实现了。

适当惩戒,助人成长(56分)

重庆市巴蜀中学高2018届文科清北班 秦紫怡

当中小学教育再次被人们关注,是否应赋予教师对学生的惩戒权的问题也再次被推入舆情的风口浪尖。

“阳光越是强烈的地方,阴影就越是深邃。”歌德咏叹。诚然,对中小学生进行惩处似乎有悖传统道德中的“爱幼”,但当本应充满阳光的中小学生群体也出现以校园暴力为代表的阴影时,对其加强教育力度,进行适当惩戒似乎也并非是损人利己的“零和游戏”,而走向了家长放心、公众关心的“双赢”。因此我赞同赋予教师惩戒学生的权力,因为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都需要适当鞭策警醒,才能更好地进步。

在这社会拐角处、时代转捩点,物质文化进步的同时,人们的精神矮化也在同步进行。当你在“晕轮效应”下凭主观臆断认定老人都慈祥和蔼,孩子都天真可爱时,层出不穷的老人假摔讹诈,学生校园暴力事件也正提醒你,你所认定的“弱势群体”正经历着一次“黑化”。然而和处于年龄中间阶层的人们不同,法律并未对中小学生这些群体做出适当而严厉的规范,恰恰相反,诸如《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一系列法案为他们网开一面,使之享受“铁律柔情”的同时,也拥有了更多肆无忌惮地犯错的机会,反之,老师、家长这类角色在实施教化的同时却因这些法案而束手束脚,无法使教育达到最好的效果。因此,我认为适当给予教师惩戒权有利于孩子更完整地成长。

列夫·托尔斯泰曾言:“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给学生以适当惩戒,非但不是人性温情的缺失,反而是对孩子教育问题的反思;非但不是为暴力提供合法手段,反而是责任心的法律体现。青岛出台的这项法令,看似为“体罚”大开方便之门,实则不然。众家长忧心忡忡,却忽视了“惩戒”并不等于“体罚”,而惩戒前的“适当”二字更是决定了这项法令的本质,即利用合理惩戒鞭策孩子,为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苏霍姆林指出:“教育者的任务包含对学生心灵里滋长的一切错误采取毫不妥协的态度。”惩戒也是教育方式的一种。在应当惩戒的情况下,惩戒不仅应是一种合法的权力,更应是一种必要的义务。诚然,法令之外也不应缺少关怀、脱离现实,但在“适当”二字的拿捏下,惩戒这把“戒尺”想必不仅能打醒“熊孩子”,还能为他们保障一个没有校园暴力、弱肉强食、重归“象牙塔”的美好校园。同理,这种适度惩戒也能助力人的健康成长、社会的和谐进步。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在时代飞奔的洪流中,不仅要有对错误的容忍和宽容,更应有适当的惩戒和鞭策,如此才能助推社会的稳健前行。

放下棍棒,或许更棒(57分)

重庆市巴蜀中学高2018届文科清北班  鲜一睿

人生理念的昇毕,求真向善之心的激发,往往是在无声的思考中完成的。         ——王兆贵《何以都沉默》

近日,山东规定中小学校有权对影响学校教学秩序的学生进行“适当惩戒”。这一事件迅速引起了公众关注,赞成者有之,反对者亦不少。

“我们可以失望,但不能盲目。”韩寒如是说。诚然,一些恨铁不成钢的老师惩戒学生的行为值得理解,但明令认可惩戒似乎更显盲目。因而我认为,国家法令不该赋予老师惩戒权。相反,放下棍棒,或许更棒。

“乌云自己遮住了太阳,却指责天气不明朗。”泰戈尔的话如暮鼓晨钟。我们只关注了学生影响教学秩序的现象,却忽视了深层次的原因;我们只关注学生是否遵守规定,却忽视了学生也有个性。在选择惩戒之前,我们更应自我反省,正如文革时通过以暴力促妥协的方式让国人都向“社会主义”看齐,而现代教育是否也只是将学生“完美程式化”的过程?以学生是否“老实”作为评判标准本身就有待商榷,而基于此的盲目变道只会导致在歧路上越走越远。有时惩戒非但不会让学生更加理性,反而只会增加他们的心理弹性,对教育形成错误免疫。因而教师不该被赋予惩戒权。

简嫃曾在《红婴仔》中写道:“或许是真爱的力量吧,使人看到神才看得见的风景。”教育不是单方的“填鸭式倾倒”,而是师生间的双向互动;不是考试与规则的简单约束,而是多种因素的复杂共振。在这个狂飙的时代,当一切都涌上快车道时,教育却不能“快”,相反,我们应以史铁生的“过程哲学”为风向标,以爱心与包容作为精神原动力,而非把惩戒当做逼迫学生就范的工具;用知识与耐心去敲击学生的心灵,而非用棍棒去折磨学生的肉体。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里尔曾提出,现代交际的第一法则是交往以对方为中心。现代教育应具有时代适应性,教育应以学生为本,对教育方式不能自以为是,而应以学生所接受的方法作为参考系和方向牌。这并非是对学生的纵容,而是对唯上唯权、长官意志的规避。相反,若教师只是一意孤行,那么到头来学生只会与他的设想完全割裂,进而造成“越打越坏”的后果,所以教师不该被赋予惩戒权。

中国有句古训:“黄金棒下出好人。”当一些被打出来的“好人”受到晕轮效应的限制站上讲台时,更是视此为圭臬,把“黄金棒”当做接力棒无限传递,殊不知现如今,“黄金棒”的含金量已经大打折扣。我们已经渐渐习惯了棍棒教育,但这并不是对棍棒教育的单纯肯定。有时,试着放下棍棒,学生或许更棒。

拒绝惩戒之权,反对暴力教育(57分)

重庆市巴蜀中学高2018届文科清北班 刘鑫玥

近日,山东青岛赋予教师对学生惩戒权的管理办法在舆情的聚光灯下持续发酵,是予以点赞还是提出反对,一时成为热议话题。

诚然,惩戒之权确实对不良行为能起到一定的遏制作用,但又如布赖特所言:“暴力绝不是一种洽世良药。”惩戒式教育不仅不能从根本上纠正学生错误举动,反而对青少年心理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我对惩戒权的出台表示反对。

世间教育千千种,暴力实为下下策。须知,任何教育方式都以塑造健全品格为共同愿景,以培育社会栋梁为最终理想。然而,将暴力惩戒纳入教学体系的同时,也是于青少年的人格塑造期将“以暴制暴”的消极观念潜移默化地植入学生的大脑。试想,当曾经亲切的老师成了挥动教鞭的“洪水猛兽”,美好的校园成了随处惩戒的可怕刑场,那便使教育事业变了味,师生之情褪了色,而惩戒的教育方式也终将在教育界已千疮百孔之后迎来崩盘之日,熔断之时。可见,青岛出台的这一办法确非明智的举措。

当然,我们承认惩戒的确有抑制违规行为的短暂功效,但更应心生关于学生口服是否心服、治标是否治本的二度思考。反观当下,以惩戒之法遏制违纪违规不过是部分教师为掩饰教育无方而制造的种种假象,而以暴力之权约束叛逆心理也正反映了教育者们懒于进行正确引导的可悲现状。司马迁曾言:“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善教育的失根,雅教育的缺席,导致众多学生人格培育的断层,而重拾“黄金棍下出好人”的教育方式也终将被时代封杀出局。而青岛的教育部门更应认识到惩戒教学的百般弊病,尽早做出调整之举。

正如第斯多惠曾言:“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而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压抑本性,而在于沟通、鼓励和引导。须知,学校应是提供展现个性大放异彩机会的广阔平台,而不是批量制造循规蹈矩式“好学生”的社会机器。当填鸭式教学模式已成明日黄花,挖掘个性的理念称为时代高举的教育观,哪些倒行逆施只知磨平棱角压抑个性的教育终将落伍淘汰。而国家法令作为引领教育的风向标,更应牢牢抓住时代发展的脉搏,而非一味跟风别国,在羊群效应的牵引下走入教育发展的困局。

“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育者的至真至诚,才是莘莘学子丰收智慧、健全人格的原始动力。愿山东青岛乃至全国的教育者们都能懂得——少一点惩戒暴力,多一点爱的教育。唯有如此,我国的教育事业方能不入歧途,铿锵前行!

放下戒尺,温情护航(56分)

重庆市巴蜀中学高2018届文科清北班 戴蕙鲡

人生下来不是为了拖着枷锁,而是为了展开双翼。                                            ——雨果                                -------                            

当国家法令明文赋予了教师对学生的惩戒权,这到底是确保教学秩序的必要举措还是师生关系进一步异化的助推器?对此,社会各界舆论持续发酵。

诚然,古语有言“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规则与秩序自古便是教育活动的“压舱石”。但现如今惩戒却并非维护秩序的不二法门,以温情劝导为“润滑剂”,护航孩子成长,也不失为教育的一股清流,因此,我不赞同相关部门的做法。

“教育的本质即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片云追逐另一片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以成人世界冰冷武断的是非标准订立了惩戒的风向标,非但不可为孩童的健康成长提供思维导航,反倒为其纯净的心灵天空蒙上了“精神雾霾”。幼教工作者虐童事件的井喷式增长就折射出部分教育者对教育本质的肤浅认知。需知,棍棒式惩戒作为一种物质层面的警醒虽在短期内收效甚丰,但“走心式”劝戒作为一种精神层面的启发却能予以心灵持久性触动,从而点亮发展之路的精神明灯。

鲁迅曾言:“前前后后走向生命的前途,说不清谁受谁的恩惠。”需知,师生关系并非是长官意志下的断崖式隔绝的双方,而是相互促进的平等化双向“单子”,将教师惩戒法制化,既是对教师教育权威与能力的不信任,也是对学生权利的不尊重,而两者无疑因惩戒的实施进一步拉开了师生关系的鸿沟。那么《窗边的小豆豆》中的巴学园,便只能存在于美好的憧憬中了。在这个狂飙突进的时代,师生关系的异质化也在充满物欲博弈的市场化社会里发酵了。以劝诫护航教育,才可为紧张的师生关系松绑。

正如韦伯斯特所说:“只要提着正义之剑攻击,再柔弱的手臂也会力大无穷。”温情的劝诫并非一味纵容,放下实质化的的惩戒也并非降低无形中的标准。我们为躲在溺爱的蜜罐中却整日叫嚣着天不怕地不怕的“熊孩子”而嘘唏,也为长在温情的花园中出于本心地关怀一花一草一木的小豆豆而感叹;我们惋惜于失足少年在黄荆下与正轨越发脱节,也欣慰于叛逆之子在悉心劝戒下悬崖勒马迷途知返。回归教育本质并非解构主义的全盘否定,而是回归人心,回归人性。以温情的劝戒替代简单的惩戒或许才是真正合理之举。

“不完善的异化状态必将让位于合理真实的存在。”左派黑格尔主义如是强调。为护航孩子成长,我们希望教育方式多一些温情,少一些冷漠,多一点莺啭燕舞,少一些教条惩戒——这才是青岛市乃至全国教育部门应该奉行的不二法门。

放下戒尺,回归教育(58分)

重庆市巴蜀中学高2018届文科清北班 蒋沅颖       

我要有敢做自己的勇气和能做自己的自由。                                                ——林语堂

受着法律的支持,老师扬起戒尺,因了权责的明确,学生低下头颅。而当法律明文规定赋予教师惩戒权时,我们或许更应该多一点二度思考。

“教育的本质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苏珊·桑塔格说。诚然,教师拿起校规惩戒权能将沉沦失范的学生唤醒,但或许放下戒尺的平等交流才更能回归教育本质。因此,法律不应赋予教师惩戒权,且请我们放下戒尺,回归教育本质。

“我们相信孩子们更为智慧,他们掌握着真理。”保罗·柯艾略说。工业极权社会之下,我们为规则意识现代虚无式缺失所恼,义愤填膺地要求学生自小便进入秩序轨道。用法律将“听话”定为硬性指标,却无意中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化思考。于是我们都成了周云莲《春天责备》中“摊开作业本”的笨孩子,于是我们都成了席慕蓉《给黄金少年》的失落群体,在孩子柔软的触角肆无忌惮地伸向世界,师者不应以法律的权威惩戒其回到“纪律”的躯壳,使他们的灵魂蜗居,使他们的声音沉默。法律不应为惩戒张本,抹杀孩子的天真,违背教育本身。

“教育不是使人成为什么样的人,而是使人成其为人。”教育学家冯友兰说。常言道:“知耻而后勇。”但一味依赖惩戒反造成“知耻而后挫”的线性发展;严师出高徒尚有变通余地,但师法结合却使人只得唯唯诺诺。多少老师以恨铁不成钢的心反复把学生打磨,却忘了炼钢更需水般诱导结合。在学生意识建构期,我们更应少惩戒为避弗洛伊德所说潜意识中的压抑作用,减少以爱为民的责罚学生的非爱行为。惩艾本是圣人不得已用之,又何须法律将其定型?且放下戒尺,回归本质。

“我们是青年,不是畸人、愚人。”巴金在《家》中写到。诚然,犯错受惩,依法行责确是一次有益的试水式改革,但教师的手不应紧握戒尺而应伸向学生。若法律把惩戒权赋予教师,席慕蓉将永远走不出那场几何考试,鲁迅将再无法踏进百草园。文化赤字精神沙漠的我们或将进入利己主义与犬儒主义的迷潭。当幼教把幼童置于高台振振有词此为教育;当老师体罚学生仍觉有理,法律更应该做的,不是勖力惩艾,而是完善教育体制。因为惩艾非教师特权。师生本平等,个体皆独立,教育是引导,而非是暴力。

诚然,立法惩戒在教育中或有积极作用,但传道授业不用拿起戒尺,尊师重道亦非低下头颅。且让法律离席,让我们放下惩戒,走下讲台,以平等的态度,倾听花开的声音。

学会比喻(或类比)论证技巧(节选自《议论文“五力”训练法·语言表现力》)

江锐

使用比喻、比拟、通感、拈连、设置场景等语言技巧来可以提升语言的形象美,可以让语言具有灵动感。

议论的目的是宣传观点,讲清道理,而有些观点与道理,其本身枯燥、深奥、抽象。比喻的作用就是化枯燥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最终达到语言形象美、灵动感的效果。如下边划线句。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节选)

帕斯卡尔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比喻论证】

能思想的苇草——我应该追求自己的尊严,绝不是求之于空间,而是求之于自己思想的规定。我占有多少土地都不会有用,由于空洞,宇宙便囊括了我并吞没了我,有如一个质点;由于思想,我却囊括了宇宙。

被扔进阴谋的孩子(节选)

陈思宇(重庆市巴蜀中学高2009届理科清北班 中国人民大学)

一个被扔进阴谋的孩子,一个不得不面对现实的稚弱的灵魂。在身边我看到到处都有这样的灵魂,包括我自己。世界是复杂的,无论你认为它充满自私与丑恶也好,或者你相信它还有关爱与关心也罢,它就像一片树叶,清晰的叶脉下是交错的管茎与堆叠的细胞;像一粒冰雪,简单的颗粒中填充着行色各异的冰晶;像一片夜空,黛黑的帷幕后是看得见与看不见的群星。永远也不要期望它的简单,只是不断提醒自己,要愈加成熟起来……

这个世界不一定有很多阴谋,但我们不能只做一个孩子。

梦想(节选)

王浩源(重庆市巴蜀中学2009届理科清北班 清华大学)

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我们心中的梦想。梦想是心灵上的巨大支柱,是人生的鲜红路标,是飞翔蓝天的翅膀。航船没有方向,便只能在海洋中随风飘荡;骆驼没有方向,便只能在沙漠中踟蹰迷茫;我们没有梦想,便只能在人生路上孤独彷徨。      

90后的品质(节选)

戴昊汝(重庆市巴蜀中学高2012届文科清北班 2012年重庆市应届文科状元 北京大学)

90后不应该是橡树上红硕的花朵,只招来赞美的春风,而应该是金秋的沉甸甸的硕果,哪怕低头也能告白我们的价值;90后更不应该是攀援而上的凌霄花,只借助父母的大树站立蓝天,而应该是深秋的向日葵,哪怕只有一种颜色,也要永远与太阳和光明握手。

历史的声音(节选)

郑琨鹏(重庆市巴蜀中学高2005届理科近郊实验班 同济大学)

从人类蒙昧的时候,从人类饮毛茹血的时候,从人类制造出第一把工具的时候,我们就有了历史。或许它只是腐烂的的细绳上的简单的绳结,或许它只是兽骨龟板上模糊的刻痕,或许它只是断裂脱落的竹简上朦胧的印画。但不管怎样,历史都是我们这个物种文明的磁带,它时刻播放着过去的声音。

附作文题:阅读下边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①(北山愚公)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列子·汤问·愚公移山》

②风不转哪云在转,云不转哪水在转,水不转哪山也转,没有憋死的牛,只有愚死的汉。   

——流行歌曲《山不转水转》

请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定文体,自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山不转水转(58分)

  杨晓峰(重庆市巴蜀中学高2005届理科近郊实验班 上海交通大学)

太行王屋山脚的愚公率领他的子孙还在不停地挖土移山,固然挖出了一种高掌远蹠的执着精神,却也挖走了世世代代的大好青春。【“一分为二,顾及他说”思维】人世沧桑,生命有限,去日苦多,时不我待。如果把时间浪费在那滋润不了果实的汗水里,未免是一种愚蠢的思想和行为。【“愚公移山”故事引题】

移山的精神固然可敬,世代移山的决绝同样震撼人心,然而过于刚直的心灵未必能够得到满意的结果,正如舢板撞击坚冰必定船毁人亡,飞蛾捕捉火苗必定命悬一线。【“一分为二,顾及他说”思维、类比(或比喻)论证】——既然山不转为何不能让水迂转呢?既然万丈悬崖在前为何不明智后退迂绕前行呢?【点题:通过类比提出论点。不足:论点应更明确,最好改为“既然山不转为何不能让水迂转呢?既然万丈悬崖在前为何不迂绕前行呢?既然人生困难难以逾越为何不明智弯曲后退呢?】

生活给予我们众多的困难与考验。诚然,渡过难关的喜悦之情让人欣慰,击败对手的居高临下也让人羡慕不已,然而如果我们只是为了征服一切的虚荣而浪费青春的话,我们的人生将毫无意义。 【“一分为二,顾及他说”思维】

有一种品格叫弯曲。人生难免会有寄人篱下的窘迫,也有崎岖道路的逼仄,而弯曲则正如雪松在不堪重负时抖落积雪的潇洒与灵活,流水绕山而行的大度与理性【类比(或比喻)论证】。相反,如果一味挺直自己的骨架脊梁,面对南墙也横冲直撞,如果一味鼓足自己的孔武有力,面对大河也猛然前行,那也是一种不知调和的草率和鲁莽。——有一种偏执叫“撞破南墙”,有一种愚蠢叫“暴虎冯河”。【与前面的比喻论证文字形成对比论证】项羽垓下之歌固然悲壮,但却落下“不肯过江东”的千古遗憾;李陵千骑神兵固然英勇,但还是突破不了匈奴的百万重围;余纯顺徒步穿越死亡之海的口号即使再振奋人心,也掩盖不了他留在塔克拉玛干的那具干尸的凄凉;“稻谷亩产万斤”的大跃进口号即便多么群情振奋,却留下了三年自然灾害饿殍遍野的迷茫。【矛盾对举思维对比论证】

千百年来,无数的事例证实了这一点:不是每一道重围我们都能越过,不是每一个难关我们都能跨越,而这时后退一步才是睿智的体现。向重围与难关低头,不是退缩,不是懦弱,不是无奈,而是另辟蹊径的勇敢与豁达,而是一种摈弃了鲁莽和偏执的充满智慧和理性的韬略。【矛盾对举思维对比论证】正如高翔的大雁降低飞行的高度不是拒绝上帝的邀请,而是为了更好地与白云拥抱。【类比(或比喻)论证】

倘若当初遵义会议作出的不是千里跋涉的长征而是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大决战,那今天的中国将是另一番景象;倘若勾践退栖会稽山上而一味血拼,恐怕就没有卧薪尝胆后的再起东山;倘若司马迁没有受住时人的羞辱而引决自戕,那千古巨著便不会问世。【排偶举例论证】困难无时不在,而解决困难的方法却不只有正面冲撞,多数时候我们应迂回而行,有时候后退也是一种前进,有时候低头更是一种智慧,有时候山不转但水可以萦纡而转。 【矛盾转化思维并点扣材料】

真理是不会消失的,纵使万丈的火山灰能掩埋庞贝古城,却永远也掩埋不了真理的曙光。当愚公还在不停地挥舞那自以为是的锄头时,《山不转水转》的歌谣早已传遍了整个神州大地。【点扣并回归材料。不足:文中时时点扣关键词“山不转水转”不够】


  重庆市巴蜀中学校  办公室电话:023-63002371  招生咨询电话:023-63002629  学校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北区路51号  邮编:400013
版权所有 巴蜀中学 渝ICP备11004221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