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化学教学研究工作室
科研兴校 更多>>
学生园地 更多>>

黄宏生老师2011年个人总结

日期:2012-05-22 16:54 点击数:29305 

新课程新理念新方法

——对学习与实施化学新教材的思考

教育作为培养和造就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以促进社会发展和完善的崇高事业,自然应当强调以人为本,自然应当把重视人,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提升和发展人的精神贯注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更加关注人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更加注重开发和挖掘人自身的禀赋和潜能,更加重视人自身的价值及其实现,并致力于培养人的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意识,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品味和生活质量,从而不断提高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促进人自身的发展与完善。

而化学新课程:一是强调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二是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使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要求,获得成功;三是强调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发展;四是强调课程教学的设计更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发展特点,关注关照学生的需要、兴趣、追求、体验、经验、感觉、困惑、疑难等。如果教师在实践中只重视考试所关注的那些方面的知识内容,势必使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均衡、和谐发展这一课程追求最终落空。

化学新课程在学习内容总量上做了严格的控制,删减了大量当今社会生活中很少用讲了的或理论性过强的,对大多数来说偏难的内容,精选了终身学习必备的化学知识和技能,使新教材的分量和难度大为降低,改变了过去仅注重知识,内容“繁、难、偏、旧”的现状,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过重的学业负担,有利于大多数学生走向学业成功,不要随意把砍掉的内容再拾回来,不要把轻易地降下来的难度再提上去。

化学新课程加强了选择性,为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留下不少空间,除了降低必修课程的比例,增加了选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等的学习时间,欲有不少供学生自由选学的内容,允许学生决定学或不学,选学那些。

化学新课程强调关照学生心理,不过分强调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和概念规律的严密性,不要一味追求讲究,讲求一竿子挥到底。

化学新课程强调面向生活,面向社会和科技新进展,教材大大增加了或加强了与当今社会生活联系紧密的内容,加深对并理解所学内容的生活意义和社会意义。从而在宏观上进一步扩大了知识面,拓展了学生的学习广度,每位教师所面对的班级都不一样,学生所处社区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也都不同。要注意了解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巳有经验和社会生活实际,尽可能地针对学生选取生活和社会素材,充分挖掘本土资源和校本资源,选取具有个性的教学素材。

化学新课程内容上大为更新,增加了许多反映社会经济文化科学新进展,时代性较强的新内容,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平时就要注意通过报章杂志,互联网、电视媒体、集体进修和培训参加教科研活动等各种渠道不断学习,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化学新教材强调课程的综合化,避免过早地或过分地强调各个领域的区别和界限,防止彼此孤立,相互重新或脱节的隔离状态,要改变过去教师孤军作战的习惯,要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协调一致,密切合作。

化学新教材强调展示知识产生形成,创新和发展的过程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本质(包括科学的本质)的准确理解,感受到知识不断被质疑、证伪、修改、否定拓展到超越的发展过程,每个知识都有一个属于它自己的故事,每个“知识的故事”都很精彩,有利于学生了解知识,发展的艰辛和为之奋斗的人们可贵精神。

化学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加探究式学习的比重,改变了被动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自主活动的机会和空间,不要以“讲授探究”代替“亲历探究”,不要介入得过早,以阻碍学生本可以自主发展的机会。允许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的独特见解,鼓励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与感悟,引导学生不唯书,不唯上,不迷信权威。

化学新课程强调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式和备课方式,多研究学生,上课时多倾听学生,多关注学生即时反应,要根据教学时出乎预料的变化及时调整原备课方案,因而探究式教学很难对课堂上学生的行为进行预生设计,最多只能是一个大致的估计。在师生交流对话互动的“视界”交接“冲突”的“现场”中“随机应变”。

化学新教材导语引人入胜,强调以图代文,图清文美,图文并茂,语言通畅,便于自学教师注意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教材中有大量供学生自由阅读的内容材料,短少精悍,生动浅显,一定让学生自学,引导学生学会从许多不懂的材料中找到能够理的那部分加以利用或很感兴趣的内容自己想办法如查资料或工具书,向专家或他人询问来弄懂它。

根据学生“吃不饱”的问题,可根据不同学生能力,水平,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提供一些思考题、探究题、小型研究项目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不能利用新课程的机动空间,一味给学生增加习题的量和难度,重稻“题海”之辙。

化学作为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其发展离不开科学方法,如果一味地向学生灌输所谓的“客观真理”,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为单调刻板的说教,则阻碍学生思维和个性的发展,使教学过程庸俗化、简单化,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探究、交流与合作等方法,利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去提炼相关化学信息,促使学生在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获得新知识、新思想。

总之,化学新课程要求:“人人学有用化学”“人人学生活中的化学”“不同的人在化学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论文《“励志激趣——合作探究——讨论释疑——思索迁移”——实施化学新教材浅偿》,获巴蜀中学科硏论文一等奖


  重庆市巴蜀中学校  办公室电话:023-63002371  招生咨询电话:023-63002629  学校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北区路51号  邮编:400013
版权所有 巴蜀中学 渝ICP备11004221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