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文化探究》校本课程探访重庆师大博物馆
(巴蜀网 徐斌)“要了解一座城市,就去看看它的博物馆。”博物馆是历史文化的承载,也是青少年亲临现场、感悟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将课堂迁移至博物馆,创造一条博物馆优化教学的新路,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单一的课本学习变为丰富的体验式探究,真正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提升学习的效果。
“四月清和雨乍晴”, 4月8日,巴蜀中学《巴渝文化探究》课程的部分学生在该门选修课授课教师周刘波、梅梅、徐斌、胡利利等带领下,开始了一场主题为“巴渝文化探究之博物馆考察”的学习活动。此次活动目的地是重庆市高校颇具规模、知名度较高的重庆师范大学博物馆。博物馆位于重庆师范大学大学城校区博雅楼三楼,2014年从重庆师范大学沙坪坝校区搬迁到大学城校区。馆内的各类珍品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我国特别是重庆地区悠久而丰厚的历史文化。
迈着轻快的步伐,同学们于早上9点抵达重师。担任此次“巴渝文化探究之博物馆考察”活动导师的是近80岁高龄的重庆师范大学教授管维良先生。管教授曾经担任重庆师范大学博物馆馆长、重庆市重点人文社科基地——三峡历史与文博研究所所长、重庆市巴人研究会会长,重庆市民俗学会、三峡文化研究会、三国文化研究会等学会副会长,是重庆及三峡等区域历史、考古、文化专家。
在管维良教授的讲解下,大家先后探究学习了三峡文明、凝固之史、艺术之韵、民俗文化四个主题展厅。
在三峡文明的主题展厅中,同学们欣赏着一件件珍贵的文物,观察着一张张精美的讲解图示,记录着一个个巴渝故地的历史知识,一种肃然起敬的感情油然而生。巴人祖先、雄伟巴国、神秘宗教等已经消失在历史尘埃中的事物仿佛再次从厚重的尘土中苏醒,一幕幕展现在学生眼前。触碰历史的遗存,从巴人分布到巴人经济生活,同学们初步感知到巴文化的厚重,了解巴文化兼容并包的特征。早期的巴文化并不是独立发展,它受到临近的蜀文化和楚文化的双重影响,在多元文化的发展下,巴文化最终融入华夏文化共同体,成为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参观完三峡文明展厅,同学们来到凝固之史展厅。从石器时代的石制工具到汉代的灰陶;从商周时期厚重的青铜礼器到秦汉时期轻薄的木制漆器;从宋代“雨过青天”的柴窑到清代“金丝婉转”的珐琅彩,一件件精致器物,都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尤其是宋代产于重庆境内的涂山窑,造型精美,博彩众长,反映出巴渝地区自古皆有的开放、宏博、多彩的文化气息。该展厅让同学们看到了巴渝的过去,看到了巴渝的现在,也看到了巴渝的未来。
在艺术之韵展厅,展出了中国古代艺术品,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西南地区传统艺术品。由于大量巧夺天工的艺术展品,鳞次栉比,夺人眼眶,同学们在此驻足观看,久久不愿离去,用自己的眼睛和内心去感受古代巴人的生活与智慧。
还未从艺术之美的惊叹中走出,同学们又来到民俗文化展厅。该厅是博物馆最大的展厅,包含了匾额、民居院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三个系列展陈。博物馆将街景与民居院落实景复原,让同学们在身临其境的同时,不仅感受到博大精深的居室文化,也了解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构成。
文化育人,远古的巴人将自己对生命的感知注于精巧的器物之中,而这众多的器物又充实着巴渝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不过是沧海一粟,而器物所涵带的传统文化却是源远流长。千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仍能通过它们,触碰到历史的余温,感受到先哲的智慧。
“课堂”搬进博物馆,一堂课看尽“巴渝文化”。此次“巴渝文化探究之博物馆考察”活动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将“体验”与“探究”有效的融入课程之中,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在穿越时空的“对话”中感悟巴渝文化的熏陶,也明白了自己承担的传承巴渝文化的历史责任。
重庆市巴蜀中学校 办公室电话:023-63002371 招生咨询电话:023-63002629 学校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北区路51号 邮编:400013 版权所有 巴蜀中学 渝ICP备11004221 ENGLI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