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兴校 更多>>
学生园地 更多>>

重庆市巴蜀中学校 “正心”党建领航 奏响教育蓬勃向上“大和弦”

日期:2024-03-05 15:28 点击数:9466 

cqrb20240305017_b.jpg

来源:重庆日报

历经九十一载栉风沐雨,巴蜀中学始终与党和国家休戚与共,与时代浪潮同频共振,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征程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薪火相传、血脉赓续。巴蜀中学党委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传承“公正诚朴”的校训精神,构建“党建+”工作模式,打造“正心”党建品牌,形成“党建强”引领“教育强”的发展格局,先后获得“全国德育先进学校”“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

乘着新时代东风,巴蜀中学党委不断深化“正心”党建品牌内涵,通过“聚红心——党建引领,守初心——思想提升,铸匠心——人才孕育,汇人心——团结带动”等形式,全面落实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打造新时代“红岩先锋”变革型组织,实施“教育质量提高、办学品质提升、对外开放交流、名师队伍提质、激励机制完善、教育数字化”六项校园建设工程,推动学校向着“国内一流、世界知名、受人尊敬的中华名校”奋力迈进。

把稳党建方向盘 提升思政铸魂育人实效

带领学生探访中法学校旧址,引导他们身临其境地感知国家发展历程的艰辛与智慧;以研学活动形式,组织学生参观李子坝抗战遗址公园、中共南方局旧址周公馆等地,促进书本知识和实践体验深度融合……

在巴蜀中学《重庆古迹、遗址寻踪》课上,吴树才老师以课堂学习、实地寻访等多种形式,引领学生一起了解重庆母城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这是巴蜀中学党委以“行走的思政课”为突破口,让思政教育“活起来、靓起来、实起来”的生动实践。目前,学校已立项7门“行走的思政课”市级精品课程。

巴蜀中学党委书记舒义海表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学校党委探索新形势下的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发展途径方法,打造有温度、有深度、有厚度的‘大思政课’。”

育人之本,在于培根铸魂。在“正心”党建引领下,巴蜀中学党委将“大思政课”作为具有“大格局”特征的思政课堂新形态,以改革创新主渠道教学、善用社会大课堂、搭建大资源平台、构建大师资体系为关键举措,强化政治引导、价值引领、理论教育和知识传授,营造“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氛围。

按照“重点与全面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总体思路,巴蜀中学党委创新课程思政建设长效机制,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深化“行走的思政课”精品课程建设,参与渝中区教委打造的“渝中印记”精品路线,开展重庆历史教育系列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红岩精神系列虚拟仿真教学项目,引领学生走进红色基地、田间地头、改革开放前沿,感悟日新月异的喜人变化,领略熠熠生辉的中国精神。

教师是建设“大思政课”的主力军。巴蜀中学党委严把“入口关、培养关、质量关”,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高素质专业化思政课教师队伍,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教学成果。

此外,巴蜀中学党委开展了一系列有声势、有亮点、可感知的思政活动,唱响具有重庆辨识度的国家安全教育品牌——“争当红岩先锋·维护国家安全”。

强化党建牵引力 营造立德修身良好氛围

成人先成才,树人先树德,育人先育心。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巴蜀中学党委坚持党对德育工作重大原则、基本方针、发展路线等方面的政治领导,凝聚起德育工作的奋进力量。

如何推动德育工作行稳致远、进而有为?

巴蜀中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李潇珂谈到:“巴蜀中学从‘挖掘潜能,张扬个性’办学特色出发,提炼‘善为根、雅为骨、志为魂’的德育理念,创建‘善雅志’特色德育品牌,落实具有巴蜀特色、时代特色的‘315’德育模式。”

3”即“善雅志”特色德育的三个维度:向善教育、优雅教育和宏志教育;“1”是打造一支德高身正、业务精湛的师资队伍;“5”是文化建设、德育目标、课程资源、品牌活动、特色表彰“五部曲”。

事实上,巴蜀中学党委采取纵线(分为起始年级、中间年级、毕业年级)、横线(全校各年级的每个学月)交错的方式推进三个维度的教育。运用校内校外丰富资源,建设蕴含育人磁场的景观阵地、文化阵地、实践阵地。发挥德育校本课程关键作用,不断完善课程设计、课程组织、课程内容,并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德育活动,改革传统评比与表彰制度,引领学生明德砺志、强能致用。

比如,巴蜀中学举行“春夏秋冬”四大特色活动:“春季运动会”“夏季生命周”“秋季社团周”“冬季艺术节”。发展艺体、实践、公益、学术等六大类百余个社团,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

与此同时,巴蜀中学挖掘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所蕴含的德育元素,融入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做到以智启德、以体强德、以美润德、以劳树德。将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情社情教育、校史校情教育贯穿德育工作全过程,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激发报国之志。

值得一提的是,巴蜀中学实施“十个一”项目活动:一项体育技能、一项艺术才能、精读一本书、参加一个社团、参加一次劳动、演唱一首歌曲、诵读(书写、绘制)一首诗词、进行一次演讲(辩论)、参加一次研学(调研、合作学习)、参与一次志愿服务,谱写了三全育人新篇章。

激活党建动力源 拓展教师队伍发展之路

去年12月27日,“融合·创新·未来”巴蜀博士大讲堂系列课程拉开序幕。这是巴蜀中学推进“人才强校”战略、优师示范引领的又一力举,实现了博士教师和同学们的双向奔赴。

早在2021年,巴蜀中学就与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共建教育博士联合培养基地,2023年学校成立首批10个博士工作室……推进科学探究、学术引领,助力巴蜀教育高质量发展。

作为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重庆市教师专业发展示范校、重庆市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示范校、重庆市基础教育校本教研示范校,巴蜀中学党委在“正心”党建品牌引领下,以“强培养,重引领,促均衡,抓改革,赋动能”为要义,依托“党建+教师队伍建设”,将培养能够面向未来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当作新时代人才强校的第一要务,抓实精准引才、精心育才、科学用才、用心留才等关键环节,构建具有巴蜀特色的“耕道·立人”教师发展体系,塑造德高身正、学识渊博、业务精湛的“大先生”。

学校立足于“惩防并举、宽严相济”,以师德师风为第一标准,认真落实“四有好老师”标准,强化“四个引路人”“四个统一”“四个服务”等要求,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引导教师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对师德违规问题零容忍。

为助力教师全生命职业周期发展与成长,学校通过分层分类培养加强教师队伍梯队建设,为每个教师规划出更清晰、更专业、更系统的成长蓝图:针对新入职青年教师、中青年骨干教职工、拔尖创新人才对象、教研室主任及教研组长和德育队伍开展“五大板块”系列培训。成立教师发展中心,实施“蜀光计划”,并以专题讲座、主题研讨、实践演练、读书沙龙、成果展示等形式,提升教师队伍专业素养和水平。

数据显示,巴蜀中学教师近几年获得全国赛课一等奖50余人,获全市赛课一等奖150余人;获全国教育教学论文一等奖40余人次,获全市论文一等奖300余人次。先后承担了30余项国家级别、省市级科研课题,在报刊发表文章500余篇,创作、翻译、编写各类书刊著述(含教材、教辅等)正式出版达400余种。

点燃党建强引擎 数字化赋能教育优质均衡

2020年4月起,巴蜀中学以5G技术、高清直播互动教学设备、大数据分析技术、人工智能、可视化实验直播设备等技术,探索未来教育的实践应用场景,“巴蜀云校”数字孪生智慧教育应用平台应运而生。

党建引领,数字赋能。巴蜀中学党委把教育数字化作为教育公平的重要抓手、教育质量的重要引擎,通过独具特色的“十二个同步”,将优质课堂教学模式、强基计划课程体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教育资源,输送至重庆、贵州、云南、四川、广东、安徽等13省1市的147所区域中学进行共享,有效推动了不同省市中学的教育流程优化再造、结构重组、模式重建,打造“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无边界教学新型教育体系,形成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高质量终身教育新形态,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巴蜀中学从教育数字化赋能的维度,做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协同发展工作;深化标准对接、经验互鉴、资源共享,依托巴蜀中学51好课网,周末公益直播各类课程700多节;在线编程学习平台BSOJ继续为程序设计爱好者提供微课视频、题库资源,新增注册用户近千名;将数字技术与教师队伍建设深度融合,拓宽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路径……营造了共建共享共治的数字教育新生态。

开放合作是教育数字化赋能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必由之路。巴蜀中学联合企业、行业,积极投入到教育数字化新型智慧出版领域,以集一线名师的优质教学资源,以教学经验、教学指导、学生习作、专题训练为主的“巴蜀智库”进行普及与延伸,切实做到经验传承、智慧共享、成果固化、管理规范,拓展普惠性、全方位、全覆盖的智能化应用。

近年来,巴蜀中学“基于名校网络课堂的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共同体”“面向未来教育空间的5G智慧教学研究与应用”等项目入选教育部、工信部试点项目。学校将发挥公平、包容、开放、共享等优势,积极探索“5G+全息投影”技术、“VR三维仿真实验课堂”、“AR交互式教学”等多类型的未来教育实践应用,推动更多优质资源突破时空、联通城乡、跨越山海。

唱响党建好声音 让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

近年来,巴蜀中学党委坚持“挖掘潜能,张扬个性”办学特色,以“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国家输送拔尖创新后备人才”为目标,以“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生动活泼的课外教育、现代科学的普及教育”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特色定位,遵循学生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构建并完善了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创新模式,形成特色。巴蜀中学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多重路径,构建了高中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四维六翼”培养体系:“四维”是目标维度,即品格塑造、思维提升、能力培养、身心强健;“六翼”是具体路径,即生涯规划、课程涵养、组织创新、文化浸润、协同育人、评价导向。

其中,“四维”作引领,着眼于国家重大战略发展需要,解决“培养什么人”,提升培养目标针对性;“六翼”为路径,是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多元路径,解决“怎样培养人”,提升培养方式科学化。该体系要素彼此联系,统筹推进,形成具有强大系统合力的“组合拳”。

高端接入,强强联合。巴蜀中学与北大、清华等高校建立联合培养基地、开设“钱学森班”,与企业联合建立高端实验室,邀请“大师级”专家入校指导,开设高中大学贯通先修课程,参研学者科研项目,专业师资指导学生科创竞赛等,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选择。同时,学校科学开设“选课组合”,满足学生个性化选择需求;健全学生生涯规划指导机制,建立学生发展指导中心,推行学生生涯规划导师制;注重初、高中与高校的全面衔接,着重加强体育、艺术及棋类等特长生的培养,促进学生自主管理、终身发展。

经过一番积极作为,巴蜀中学培育了数百名在科学、人文、艺术等领域国内外知名的拔尖创新人才;获得“全国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等国家级荣誉30多项,省部级荣誉100多项。

何霜 姚兰 张骞月 图片由重庆市巴蜀中学校提供



  重庆市巴蜀中学校  办公室电话:023-63002371  招生咨询电话:023-63002629  学校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北区路51号  邮编:400013
版权所有 巴蜀中学 渝ICP备11004221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