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校友
科研兴校 更多>>
学生园地 更多>>

情系巴蜀,歌以咏志 ——叶圣陶写巴蜀校歌

日期:2023-10-07 16:31 点击数:751 

这故事开场时是颇为平淡的:每个周一的早晨,嘉陵江畔,巴蜀校园里的升旗仪式上都会唱起:

 

我们的巴蜀学校竹树茂密,江山环抱

我们的巴蜀学校教养兼施,中小并包。

巴蜀是我们的乐园,这里的生活环境那么好

巴蜀是人才的苗圃,这里的培植功能那么

我们的大西南正待开发,我们的新中国正待建造

巴蜀学校,巴蜀学校,

愿在这大事业中贡献最大的勤劳。

 

歌声清脆嘹亮,当我们漫步校园,听此歌声陷入沉思时,去翻阅校史的书页,顺着文字的脉络追述,这故事有了经得起时间回味的深意。

行事如其字,事事所系,竭诚而为

1906年春,按当时流俗,家中长辈给叶圣陶取字“秉臣”,源于《诗经·小雅》中“秉国之均”,意味着股肱之臣,辅助国事,教化百姓。入中学后叶圣陶对其内涵有君臣之意颇有介怀,当时在国文老师沈孔修的帮助下改字为“圣陶”,典出于“圣人陶钧万物”,是谓有圣人美德之名,塑造万物,兴教化,传后世。自“圣陶”二字流传开来,我们也都亲切地称他“叶圣陶先生”。

民国之初,百废待举。先生得袁校长引导,认为教师一职可新民,且乐亦无穷。他一直记得袁校长说:“只有振兴教育,养成独立、自尊、平等、勤俭、武勇、绵密、活泼之国民,才能发达我中华民族的国势。”他一门心思扑在教育上,“既劳劳于课堂,复勤勤以授课”,在教育方法上,先生突出一个“导”字,他说:“诚以教一字一物而能记忆一字一物,则所知仅此而已”;他把“德行教育”和“美感教育”结合起来,把“学”和“做”结合起来,让学生终身受益。

克万难险阻,耕植家国梦,教化于斯

当他决意西迁重庆时,说道:“近日所希,乃在赴渝。渝非善地,故自知之。然为我都,国命所托,于焉饿死,差可慰心。幸得苟全,尚可奋勤,择一途径,贡其微力。”12月26日,叶圣陶带着全家八口人登上了“民族轮”,轮船在次日早晨开行,经三日到达重庆。

战时西迁入渝者甚多,刚抵重庆时,事势所限,莫能自主”,叶圣陶意识到战时之艰难,不由得想起“全家来看蜀中山”的诗句来。他发现,想在重庆办学或从事教学异常困难,“现任教员失业者且繁多,复何容我插足其间”。要知道战时教员谋职不易,就连巴蜀学校创始人、国民政府四川省军政要员王缵绪的家塾先生也因教育方式不够先进而未被录用,为此他大为“懊丧”。当时巴蜀学校校长周勖成深知叶圣陶在新式学堂国文教育的实践中颇有见地,也充分了解和信任这位昔日同窗在教育事业上的才情和志向,于是做了大量工作聘请这位老友,将尚无中学教学经验的叶圣陶聘为中学教员。     

1938年2月,他应老友周勖成之邀,到重庆巴蜀学校任教,从此“交了教书”,不足一个月便重回他心心念念讲台。自此以后,他每天八时出门,十二时回来,爬坡上坎,颇为吃力。

懂得苦难给人事带来的变迁与不易,也懂得老友在百筹莫展时的扶持和相惜。叶圣陶非常感激老友的信任且珍视这次难能可贵的教学机会,多次婉拒了其他学校的邀请,从入渝到离渝一直没有离开巴蜀学校的课堂。自那时巴蜀学校的一草一木都深深地长在叶圣陶的心里。

随着全面抗战爆发,入渝求学的学生越来越多。每沦陷一个省份,巴蜀学校就会专门为这一省份的学生增设班级,如辽宁级、吉林级、黑龙江级、绥远级、热河级、察哈尔级、宁夏级……叶圣陶执教的班级正是吉林级和黑龙江级。

偶有闲余,他看着东去的长江喟叹“滔滔江水未归人”,那是一颗赤子之心在战火中备受煎熬的真实写照,是辗转巴蜀之后对沦陷故土的拳拳之情。

也正是在这样的战时背景下,叶圣陶在大后方为巴蜀学校校歌作词:我们的巴蜀学校竹树茂密,江山环抱,我们的巴蜀学校教养兼施,中小并包。巴蜀是我们的乐园,这里的生活环境那么好,巴蜀是人才的苗圃,这里的培植功能那么高。我们的大西南正待开发,我们的新中国正待建造,巴蜀学校,巴蜀学校,愿在这大事业中贡献最大的勤劳。”竹树江山景正茂,学子心事当拿云。此为先生创作的巴蜀学校第三首校歌,有破格局,立宏志之意。

奔走于山城南北,情系巴蜀,歌以咏志。

在渝期间,先生始终心怀家乡建设,正如歌词所言:“我们的大西南正待开发,我们的新中国正待建造”,歌吟心声,他放大教育格局,把教育置入社会发展之中,担育人报国之义。当时先生教学任务繁重,凡事亲力亲为,除同时负责初一、初二的国文教学外,还要教作文。两个年级的作文共有七八十本,每次课后他得花三个半天的时间才能批改完,工作节奏紧张有序。然迫于生计,叶圣陶又到北碚复旦大学和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兼职。他往返山城南北舟车劳顿,但对于日常教学的反思,却从未懈怠。

在渝任教一个月后,他反思自己编的教材可也存在不切实际的问题。他警醒道“闭门所选之车难合外间之辙”,提出“至少初中国文教学还得另起炉灶,重辟蹊径也”。后又觉“书上讲得好是一事,学生能否容受又是一事”,进一步反思国文教材编写与使用存在的问题。于是,他精心编写了《记地之文选》《记人之文选》《国文精读文选》《抗建国文教材》《中学精读文选》等各类教材,甚至还为台湾省编辑过《国语教本》。

叶圣陶的务实精神不仅体现在理念上,更注重从实践中不断提炼。1959年8月,为做好汉语拼音方案的教学,他选择了具备小学、中学一贯制教育体系的巴蜀学校作为试点。在与师生座谈中,他深刻体会到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并在1962年撰写了《语文教学二十韵》,以简而朴实的语言,讲述自己的情怀。

  一使需之切,能文意乃申,况复生今世,交流特纷纭。

  二使乐其业,为文非苦辛,立诚最为贵,推敲宁厌频。

  常谈贡同辈,见意殷勤。前途愿共勉,服务于新民。

“巴蜀是我们的乐园,这里的生活环境那么好,巴蜀是人才的苗圃,这里的培植功能那么高”,先生正身树德,寓教于乐。他感于巴蜀花木繁茂,自有育人之境;他寄于巴蜀学子上进,别有书生意气;他乐于筑梦于此,成教育之大器。

沉吟之余,耳畔又响起了“……巴蜀是我们的乐园,这里的生活环境那么好,巴蜀是人才的苗圃,这里的培植功能那么高……”

嘉陵江畔,巴蜀校园,每一个周一的清晨,每一次重大的集会,巴蜀师生都唱着同一首歌曲:我们的巴蜀学校竹树茂密,江山环抱,我们的巴蜀学校教养兼施,中小并包。巴蜀是我们的乐园,这里的生活环境那么好,巴蜀是人才的苗圃,这里的培植功能那么高。我们的大西南正待开发,我们的新中国正待建造,巴蜀学校,巴蜀学校,愿在这大事业中贡献最大的勤劳”。它以时间的流逝抚慰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巴蜀人,翻开校史的书页,寻着文字的脉络,这个故事的结尾却是颇为不平常的:

“前途愿共勉,服务于新民!”


  重庆市巴蜀中学校  办公室电话:023-63002371  招生咨询电话:023-63002629  学校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北区路51号  邮编:400013
版权所有 巴蜀中学 渝ICP备11004221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