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校友
科研兴校 更多>>
学生园地 更多>>

国破家何在 教育挽穷途 ——抗战时期巴蜀教育

日期:2023-10-07 16:33 点击数:2465 

“家跟国是一回事,没有国就没有家,你要有家,就要爱国。”

2015年,中央电视台公开课《开讲啦》节目推出“铭记历史,鉴往知来”的抗战特别节目。巴蜀校友王晓棠做客节目,讲述了她在抗战时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哽咽着分享了她在重庆防空洞躲避“五三”“五四”大轰炸的悲惨往事。

2013年,王晓棠将军回到母校参加巴蜀中学80周年校庆活动。在校领导陪同下,王晓棠将军参观了防空洞。靠近洞口,瞬间感觉阵阵寒意袭面而来,仿佛还遗留着几十年前的惊惧。防空洞洞口及洞壁呈圆弧形,因为战时紧迫,洞壁没有经过修整,显得怪石嶙峋,如神怪鬼魅,个个瞋目龇牙。

进入防空洞,王晓棠将军深吸一口气,万千回忆涌上心头。擦擦眼角溢出的热泪,王晓棠将军感叹:“是这个防空洞,保住我们的命啊!”

四个直辖市中唯有重庆从没有遭受过侵略者的占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高山大川是川渝的天然屏障使其易守难攻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展开抗战8川军在极短的时间内响应先后有300万川军出川抗日11月,国军在淞沪抗战中失利,南京陷入危机,国民政府1937年11月20日起迁往重庆因此重庆成了战时首都。大批工厂、机关、学校,大量战区学龄儿童和战区教师也随着政府迁到重庆,重庆因此成为全国的教育中心。政经界、文艺界也有不少人涌向重庆。最大的原因,是因为国民政府在这里。

侵华日军在战场遭受了川军的鞭挞,重庆又是国民政府的战时首都,自然让日本恨之入骨。于是,1938年2月1943年8月期间,侵华对重庆进行长达五年半的战略轰炸。

为了保护老百姓,重庆人用自己的双手挖出了一条“生路”——防空洞。从19371942年,重庆主城区域内,修建了1603个防空洞使用面积约有110万平方米,装得下重庆城所有市民及战区人民。

1939年2月,教育部严令“重庆市各学校建筑防空壕”,以躲避日本飞机轰炸。巴蜀学校于抗战之初即已经在校园内修建有四座防空洞,全体学生和教职员工能够在空袭时就近躲避,保证师生人身安全。

防空洞,是杀戮与不屈的历史见证,是避难所也是生产基地。防空洞不仅保护了重庆人民的生命,更是保护了中国人抗战到底的决心。

 

时局艰难  坚持办学

 

王缵绪怀着“教育救国”的梦想创建了巴蜀学校。巴蜀学校在此国难时期经历了生死攸关的考验,承受着战争带来的巨大创伤。

一方面是人口迁移带来的教育压力,需要有更多的学校为学龄儿童提供上学机会;另一方面,日本飞机不断轰炸重庆市区,政府要求学校疏散出市区,以保证师生安全。巴蜀学校按照重庆市社会局的命令,于1939年7月开始实施整体迁移至四川省西充县的计划,将大部分设施设备起运搬迁到西充,学生亦大都转学至其他学校。余下的部分校舍亦租借给各机关使用,重庆巴蜀学校只剩下空空的校园和零星不齐的桌椅设备。

全部教学教育用具装运启程后,巴蜀学校接到重庆市社会局的又一道指令,称:“该校办理尚有成绩,防空设备亦相当周全,不必疏散,以供党政人员子弟求学之用。”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巴蜀学校作为“战时学校”,坚持在重庆市区继续办学。

抗战期间,重庆卫戍总部、中央印制厂、重庆市电力厂、自来水厂等,均为日本飞机轰炸的重要目标,而巴蜀学校校址正处在这几个重要机关和设施中间,因而屡遭轰炸,损失惨重,“屋面没有完整的瓦片,门窗没有不四分五裂的。天雨,寝室里地板上水深没胫,夜间不要说睡的地方,连找一块不湿的地方坐着也不容易”。

日机的轰炸,不仅造成巴蜀学校财产的巨大损失和人员伤亡,更使学校无法正常上课。学生跑警报,藏防空洞,影响课业完成。从1940年8月起,每期开学都不得不延期。

在周勖成校长、孙伯才主任及一批优秀教员的共同努力下,巴蜀学校始终顽强地坚守教育阵地,坚持办学。巴蜀学校以“租地造房”保存实力,为战后重建提供保证。在抗战的艰苦条件下,巴蜀校园始终是抗战宣传的中心。

 

卖房租地  筹措经费

 

巴蜀学校的办学经费在创办初期是比较充裕的,学校的设施设备齐全,其经费主要来源于校产固定收入。抗战爆发后,巴蜀学校屡遭轰炸,校产被毁,收入锐减,而物价又因战争时期而暴涨,加上原有的经费要维系重庆和西充两处学校的开支,巴蜀学校办学经费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

为了弥补抗战期间巴蜀学校办学经费的困难,1938年校董王缵绪两次立下字据“将自有房产捐充学校”,分别用作中小学办学经费。

1939年7月,重庆巴蜀学校大部分设施设备迁移西充后,周勖成校长决定将重庆巴蜀校园内空余的房舍出租给机关团体和个人,其收入用于维持西充分校和重庆“战时学校”的支出。周勖成校长还将东山坡等闲置宅基地,采取“租地造屋”的办法,借给抗战期间迁移来重庆的部分军政人员修筑居住用房,说定待战事结束后,要无偿“还屋于校”。抗战期间租用巴蜀学校校舍的主要机关团体有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央银行、实验管弦乐团等十余个单位。凝聚着周勖成校长智慧和心血的“租地造屋”措施,不仅保证了校舍未尽毁于日机的轰炸,更为战后巴蜀学校的迅速重建提供了保障。

巴蜀学校的教员们在周勖成校长的带领下,坚守住教育阵地。敌机不仅没有摧毁他们的意志,相反更激发起“只有图强,办好教育,才能抵御外侮”的决心。

 

战时教育  勿忘国耻

 

教育是国家的百年大计,是培养国家和社会将来需要的人才。国民政府教育部制定的战时教育政策,要求教育部门“要适应抗战需要,符合战时环境,以非常时期的方法来达到教育本来的目的,运用非常的精神来扩大教育的效果”。同时提出“教育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制度,教学需要有正常秩序”等要求,以符合教育培养人才的周期性基本规律。

1937年8月27日,教育部颁布《总动员时督导教育工作办法纲领》,1942年1月,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小学课程修订标准》。巴蜀学校根据两个文件的要求,对教育和教学进行了及时调整。周勖成校长要求各科教员特别加强对学生智育、体育和群育方面的训练。

关于智育方面。巴蜀学校对学生实施教育时,不但要使儿童认识本国的现状,同时要使儿童了解国际的关系,以及中国在国际所处的地位和环境。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员一方面增加并改进教材原有的内容,同时尽可能添加具有国防意义的教材。关于体育方面。要养成对付国难的健全儿童,需要有强健的身体和健全的精神,还要有吃苦耐劳的习性,所以要加强童子军训练及课外运动。关于群育方面。我们被称作“一盘散沙”的中华民族,其致弱的原因就是团体不坚,力量涣散,换句话说就是缺乏组织。因此,训练儿童的课外活动时,特别强调要养成学生互助团结的精神,以及为团体服务的责任。

1933年2月招收第一期学生起,巴蜀学校的班级以“真”“善”“美”“平”“和”等命名。1937年2月,在抗战全面爆发前夕,巴蜀学校将全部班级改以沦陷区的省份命名。初中部第一届命名为“辽宁级”,第二届命名为“吉林级”,第三届命名为“黑龙江级”,第四届命名为“绥远级、热河级”,第五届命名为“宁夏级、察哈尔级”,以及其后在西充分校继续以此命名。目的在培养学生爱国思想,激励学生树立救国之志。

巴蜀学校专门布置了抗战教育展览。在一间宽大的教室里,学校布置的抗战胜利成果展览,教室墙壁贴满了照片;靠左的一角陈列着中国军队的战利品,有日本军队的太阳旗、护身符、绘有中国地图的手巾等;主席台上摆着一个花瓶,用炮弹壳制成,是台儿庄战役的战利品,花瓶上面刻着“民族战士冲出东方强盗的弹雨,全国人民欣赏民族解放的弹壳”。

巴蜀学校对每届毕业学生,照例都要赠送一份毕业纪念品。1939年2月,巴蜀学校的学生得到一份特殊的毕业纪念品,即由校董王缵绪先生亲自题写“勿忘国耻”四字的铜质墨盒。墨盒上铭刻“巴蜀校毕业纪念 毋忘国耻 王缵绪敬赠”,同学们认为是深含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毕业纪念品。

此时,巴蜀学校的“大单元教学”有了更为沉重的话题。巴蜀学校按照“激发学生抗敌情绪、培养学生社会知识、灌输学生战争常识、训练学生服务”的原则,对现行各科教学内容均作具体改进,以实施战时教学。用公民、国语、美术、音乐课程激发儿童的抗敌情绪。如国语科讨论时事,举行救国爱国演讲,救国运动的戏剧和故事,写抗日宣言、记救国运动的事实等。

这个时期,叶圣陶先生在巴蜀授课,为巴蜀学校撰写了第三首校歌,仍由张祥琬先生作曲。歌词如下:

我们的巴蜀学校竹树茂密,

江山环抱;

我们的巴蜀学校教养兼施,

中小并包;

巴蜀是我们的乐园,

这里的生活环境那么好!

巴蜀是人才的苗圃,

这里的培植功能那么高!

我们的大西南,正待开发;

我们的新中国,正待建造!

巴蜀学校,巴蜀学校,

愿在这大事业中,

贡献最大的勤劳!

巴蜀学校在重庆肩负“战时学校”的任务,由于办学成绩突出,多次受到教育行政机关和社会各界好评。

 

联合各界  抗日宣传

 

租住巴蜀校舍的机关团体,在校园开展抗敌宣传活动,使巴蜀校园成为重庆抗日宣传中心,对鼓动民众团结抗敌产生了广泛影响。如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难童中学、实验管弦乐团、工作竞赛推进会等,都在此组织过抗日宣传活动。

抗战期间,黄炎培先生曾多次邀请知名人士来巴蜀校园演讲。1940年9月29日,应黄炎培先生邀请,周恩来作《国际形势和中国抗战》演讲,马寅初先生作《战争经济问题》报告,都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此外老舍、郭沫若、邵力子、沈钧儒、田汉等十几位文艺界名人等都曾应中华职业教育社的邀请在巴蜀校园举办了数十场公开演讲。可以说,巴蜀校园事实上成为抗日宣传活动的中心,在重庆形成广泛影响。

除此之外,不少社会团体借用巴蜀学校校舍,召开各种会议或组织社会活动。如1939年11月30日,宪政促进会首次筹备会在巴蜀学校举行;1942年,黄炎培主办的战时公债劝募委员会设在巴蜀学校内,周勖成校长兼任该会总务主任,为募集战时捐款操劳奔波。

 

十年校庆 名流题词

 

1943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发生根本性转折的一年,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由防御转入战略反攻的大转折时期。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中国抗战对反法西斯战争的重大作用愈来愈为世界所承认。1943年1月11日,中国和美国、英国分别在华盛顿和重庆签订了中美、中英平等新约。自即日起,美英两国放弃在华各种特权。这对于艰苦抗战五年半的中国人民是极大的鼓舞,使人们看到了奋斗的成果,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光明前景,从而更加坚定了夺取最后胜利的信心和决心。受国际形势发展的影响,1943年日本也处于侵华战略大转折时期,“放弃过去企图以对重庆实行武力解决作为结束战争的一种手段”,下达了“中止四川作战准备”的命令。

在此国际国内形势均发生重大变化的社会背景下,巴蜀学校于1943年6月在重庆举行了不同寻常的建校十周年校庆。校庆期间,发起成立了巴蜀学校同学会,以增进学校与校友之间的联系;6月6日—7日,在校园举行了庆祝活动,展示办学成绩,增强师生坚持办学的信心;6月7日,重庆《大公报》出版巴蜀学校立校十周年纪念刊,回顾办学历程;社会各界发起筹备治易兴学纪念堂的活动,以志景仰。

巴蜀学校十周年校庆期间,校庆筹备委员会决定以董事长王缵绪的名义向聚集陪都重庆的各要员、名人征求题词。当时有数十位军政要员、经济界巨头、文化教育界知名人士热烈响应,纷纷为巴蜀学校题词,表示对巴蜀学校的赞颂和祝贺。

林森题词:杞梓储才 菁莪助化 百年树人 可久可大

黄炎培题词:十年嘉树百年人,劫后名园烂漫春。我是淞滨烟水客,分君一勺溉芳晨。治易先生手创巴蜀学校,聘周勖成先生主之,于今十年矣,桃李荫荫遍于蜀道,寇氛屡袭弦歌弗衰,以此颂之。

……

巴蜀学校与抗战血肉相连。巴蜀人的爱国热情和敬业精神,受到战时学生和家长们发自内心的感激和敬重,他们的事迹可歌可泣,永垂青史!

如今的中国,已经不是侵略者口中的“一盘散沙”,各行各业,都是拧成一股绳在“卷”;如今的中国,科技日强,盛世太平。如今的巴蜀,仍然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将抗争精神薪火相传,从中获得开创未来的精神力量。巴蜀中学坚持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引导学生树立国家意识,培养爱国情操,增强爱国情怀。

“教育救国”而生的巴蜀中学,必然永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万众一心、共御外侮的大局意识;百折不挠、愈挫愈奋的必胜信念;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这字字凝血的抗战精神,必将在和平年代激励巴蜀人,继往开来,坚定目标,坚韧精进!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重庆市巴蜀中学校  办公室电话:023-63002371  招生咨询电话:023-63002629  学校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北区路51号  邮编:400013
版权所有 巴蜀中学 渝ICP备11004221 ENGLISH